最近,美国空军传来消息,第二架B-21隐身轰炸机在加州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。这一条消息一出,美媒便像打了鸡血一样,纷纷发布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,声称这架飞机能够像进入自家后院一样悄无声息地进入中国空域,投下炸弹后再轻松撤离,且中国的防空系统对此毫无办法。
2025年9月11日,美国空军宣布,第二架B-21从帕姆代尔工厂起飞,飞往爱德华兹基地来测试。这其实是该项目正常推进的一个步骤。但美媒却不甘示弱,迅速把这件事炒作成了一场“战略神话”。福克斯新闻和纽约邮报等媒体纷纷发布夸张标题,称B-21的隐身设计可以直捣敌人心脏,对于中国这样的对手更是得心应手。它们引用空军官员的话,强调这款轰炸机是第六代平台,能够在复杂的防空网络中自由穿行,精确投放武器后安全撤退。
早在B-21项目启动时,美国就已经将其定为未来远程打击的核心装备,计划替代老化的B-2轰炸机,目标直指亚太地区。2022年12月,首架B-21公开亮相,2023年11月10日完成了首次飞行。空军对外宣称,这款飞机能应对高威胁环境。美媒也随之跟进,2025年9月13日的报道中,更是声称B-21的雷达反射面小到像一只鸟,能够轻松避开中国沿海的预警雷达,深入中国内陆执行任务。媒体还请专家分析称,尽管中国的米波雷达有反隐身的潜力,但面对B-21这种低可观测目标,它依然力有未逮。
然而,实际上,美媒这种观点显然带有心理战的成分。它们借着测试进展制造恐慌,试图对中国施加压力。亚洲时报在9月16日的文章中直言,美媒一方面吹嘘B-21的威力,一方面却忽略了中国已经公开表示具备应对这种威胁的能力。国家安全期刊也提到,美国的目标是至少采购200架B-21来填补远程渗透打击的空白,但现实情况是,这一个项目成本高昂,每架价格超过7亿美元,生产进度缓慢,首批测试机才仅仅两架,离实际部署还有非常长的距离。总的来说,这种炒作背后的动机还是为了争取国会预算和稳固军工利益。
B-21项目从2011年空军决定启动以来,一直瞄准远程渗透需求。诺斯罗普·格鲁曼公司中标并设计了飞翼布局,飞机的航程约为8000公里,最大载荷为15吨,能够携带核常兼备的武器,包括AGM-181A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弹头。空军的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初始作战能力,并计划采购超过100架B-21,并将其与F-35战斗机和太空资产结合,形成综合打击体系。
然而,B-21真的如美媒所说那么强大吗?在隐身性能方面,B-21采用复合材料和特殊涂层,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.01平方米,理论上能够最终靠低空飞行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。但在实战中,隐身并非无懈可击。空军内部的评估显示,B-21如果携带非隐身炸弹进行投放时,需要靠近目标,热信号和尾流容易暴露目标。2025年9月的测试主要验证了飞行稳定性和传感器的融合技术,距离武器系统的集成和实战运用还有一定距离。
关于成本和生产问题,B-2轰炸机当年仅生产了21架就导致项目破产,而B-21虽然单架价格控制在5.5亿美元,但整个项目的总成本已达到上千亿美元,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面临着频繁的供应链瓶颈。例如,2024年由于芯片短缺导致组装进度受阻,2025年生产线才起步启动,每月产出一到两架。空军秘书在9月的声明中也承认,尽管测试机进度有所加快,但如果要满足亚太地区的需求,至少需要200架B-21。然而,与此相比,美国现有的老款轰炸机B-52和B-1B依然服役,并且数量上达到上千架,因此B-21在短期内只能起到补充作用。
当B-21与中国的防空系统对抗时,它的优势也并非绝对。中国的A2/AD战略在东南沿海已建立了严密的防线,雷达网络密集,结合卫星和被动传感器,可以有效捕捉低可观测目标。2023年,中国学者的模拟结果就表明,高超音速导弹能够锁定B-21的飞行轨迹。美媒经常声称中国的防空能力“无用”,却忽视了中国在防空技术上的快速迭代。空军智库的报告也提到,B-21必须依赖电子战和护航机的配合,单独作战的风险相对较大。
中国的国防建设始终秉持自主创新的原则,致力于保障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。面对外界的炒作,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回应。我国的防空体系是经过实战检验的“铁长城”,东南沿海部署的反隐身雷达,如米波相控阵和量子原型雷达,已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探测低可观测目标。2025年5月的合肥博览会上,新的YLC-8E雷达亮相,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,专门应对隐身威胁。
此外,中国的空军与火箭军紧密合作,HQ-9防空导弹和东风系列弹道导弹覆盖了海空域,形成了多层次的拦截网。2023年的模拟对抗中,已经验证了击落B-21的可行性。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以其快速和强大的机动能力,使敌方难以防御。而北斗三号卫星的实时定位功能,则弥补了地面雷达的盲区。2023年10月,东部战区举行的演习中,歼-20战机与雷达系统配合,成功锁定了模拟的入侵目标,展现了高效的作战能力。
目前,轰-20项目也在稳步推进,尽管细节未公开,但它将强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投送能力,翼身融合设计非常符合该地区的需求。美媒时常拿H-20与B-21作对比,称中国落后,但情报显示,H-20面临工程上的挑战,首飞可能推迟到2030年代。中国并不急于求成,而是注重质量,现有的轰-6系列已经进行了电子战和远程导弹的升级,具备了可靠的实战能力。
因此,国防现代化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,未来的亚太空域将更安全,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合作,而非对抗。